发布者:IVD资讯
发布时间:2025-07-25
点击:50
试剂集采大刀砍下利润,流水线投放量却逆势飙升,中国IVD行业正在上演一出“以守为攻”的生存战略大戏。
2024年,IVD上市公司业绩普遍遭遇滑铁卢,上市公司有34家营收下降,
2025年一季度,IVD上市公司有43家营收下降,其中包括了头部企业迈瑞、安图、迈克、亚辉龙和第二梯队基蛋、美康、万泰、普门、九强首次出现了业绩下滑。
罗氏诊断中国市场销售额暴跌23%,行业寒冬已成共识。
然而在另一侧战场上,流水线装机量却创下历史新高:2024年总装机突破1200条,较2023年增长近40%。其中迈瑞、安图、迈克、新产业、亚辉龙等头部企业大量安装流水线。据了解,如果是免费投放流水线,成本高达150万~300万元/条。
这一冷一热的反差背后,是集采风暴下IVD行业生死存亡的重新洗牌。
IVD行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政策风暴。2024年以来,全国集采已覆盖生化试剂89个项目(覆盖率90%+)、免疫试剂89个项目(覆盖率50%+)。九强生物在财报中坦言:集采经过5轮深化扩面,已覆盖化学发光、分子诊断等8大类超120项检测试剂,导致终端价格全面降低。
价格坍塌直接冲击企业盈利。罗氏诊断2025年一季度在中国市场销售额同比下滑23%,其CEO Matt Sause在业绩会上直言,中国带量采购对全行业造成冲击。丽珠集团在投资者问答中承认,子公司丽珠试剂面对集采已启动“强化供应链管理、提升效率降成本”的紧急应对策略。
与业绩下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流水线投放的狂飙突进:2024年装机量首次突破1000条大关,达到1200+条,较2023年增长近40%。其中迈瑞、安图、迈克生物分别装机180条、150条、140条,位居国产前三,罗氏累计装机量超过1000条。
更惊人的是这些动辄单条成本几百万元的高端设备,绝大多数以免费投放形式进入医院。在利润萎缩的背景下,企业为何不惜血本押注流水线?
集采政策对IVD行业的颠覆不仅是价格挤压,更重构了整个价值链的竞争逻辑:
检验科角色剧变:医保“双刀改革”下,第一刀集采砍掉试剂价格50%以上,第二刀取消医院检验收套餐,使检验科从“利润中心”沦为“成本中心”。医院对成本效率的关注达到顶峰。
封闭式系统绑定效应:流水线采用“仪器+试剂”封闭系统,一旦装机将锁定未来5-6年试剂消耗。国信证券明确指出:流水线可构筑试剂采购的护城河。尤其在集采报量机制下,医院历史试剂使用量直接决定集采分配份额,现有装机成为量能话语权的根基。
二级医院市场爆发:进口品牌因高价主攻三级医院,但国产企业通过技术突破将流水线成本降低30%-50%。国信预测二级医院将成为未来3-5年国产企业的主战场,国内流水线总装机空间高达8919~12738条,是当前存量的4倍以上。
迈克生物的战略转型极具代表性:剥离低效代理业务,聚焦自主产品线构建覆盖80%检测需求的流水线集群,同时通过全产业链布局降低成本,目标将检验科从“成本中心”转化为“利润中心”。
国产IVD企业敢于逆势投入的底气,源于近年来的技术突破与成本重构:
高速仪器打破天花板:2024年上半年,安图生物、迈克生物的2000速生化仪获批上市,突破高速生化分析技术壁垒。此前该领域长期被罗氏、西门子垄断,国产化使流水线成本下降40%。
菜单完备性逆袭:国产化学发光试剂菜单数量已达200余项,超过进口品牌,为流水线兼容性奠定基础。
装机结构剧变:2023年新增装机中国产品牌占比近50%,迈瑞医疗存量市占率已追平雅培,安图、迈克、亚辉龙等紧随其后。
技术自主带来成本优势。迈克生物在成都建立三大园区,联动崇州、大邑完善产业链,并向东南亚输出制造能力;迈瑞医疗通过全自产线体实现模块化组合,大幅降低定制成本。国产企业凭借性价比在二级医院市场形成碾压优势。
面对集采冲击,头部企业正通过流水线布局展开差异化突围:
技术派:迈瑞医疗以MT8000流水线为核心,整合高速发光(600T/H)和模块化生化,2024年装机180条。其全自产供应链使单线成本控制在进口产品的60%以内。
7月11日迈瑞医疗在投资者关系平台上答复投资者关心的问题详细阐述了IVD产线当仁不让地要在三大业务领域的增长中长期领跑,并通过全面扩大海内外大样本量客户的突破,持续提升试剂收入占比,同时加大流水线MT 8000、MT 8000C流水线等重磅新品在三级医院中的装机速度,来保证体外诊断试剂的收入占比回升。
生态派:迈克生物构建“智慧实验室+全球化”双引擎,通过自动化设备降低人工误差率,已在多家三甲医院落地。同时加速东南亚工厂选址,目标将海外收入占比从10%提至30%。
创新派:罗氏诊断尽管在华业绩下滑,仍通过伴随诊断试剂(如阿尔茨海默病pTau217检测)绑定高端流水线,开辟高附加值战场。
值得注意的是,现金流压力正加速行业洗牌。迈克生物应收账款达14.41亿元,存货9.73亿元;而装机量不多的中小企业逐步退出主流竞争趋势。国信证券预测:未来3年具备全产业链能力的企业将主导市场,2025-2030年头部企业净利润复合增长率有望回升至10%-15%。
2025年医保改革再出重拳—IVD试剂首次纳入“四同”治理体系(同质量、同标准、同价格、同监管)。这标志着政策焦点从单纯“以量换价”转向全链条质控:
价格透明化:建立检验项目价格与试剂成本联动机制,跨省协同定价。
质量追溯:实施UDI唯一标识码系统,严控假阴性/假阳性率。
支付改革:探索“按病种付费+检验套餐包”混合支付,将检测准确性纳入绩效考核。
政策倒逼下,IVD企业正从试剂供应商向诊断解决方案服务商转型。迈克生物智慧化实验室通过AI优化检测流程;罗氏诊断整合Ibex的AI病理图像分析技术提升诊断效率—行业价值正从单一试剂销售转向效率服务与数据价值。
海外市场成为关键增量。迈克生物加速东南亚工厂选址;新产业在欧洲设立研发中心;安图生物获CE认证产品超200项。全球IVD市场超800亿美元,中国企业的成本优势和技术迭代能力正打开新增长极。
流水线战役的本质是行业洗牌权之争。当迈克生物将分红比例从30%提至50%,当罗氏诊断一边承受中国区业绩下滑23%,一边加码阿尔茨海默病检测管线,头部企业的战略选择已然清晰:用短期利润换取生存壁垒,以技术重构赢取未来市场。
从2025年CACLP展会上看,万泰、安图、亚辉龙、威高、科华、透景、美康除了布局大流水线之外,还纷纷推出性价比更高的小型流水线,其主要原因有三:
第一是医院级别定位:三甲医院是1479家,三乙医院加上二级医院共计12644家,占比为90%,小流水线客户群定位在二级和三乙医院,同时也作为大流水线的补充。
第二就是检验科空间定位:罗雅贝西和国内知名IVD厂家的大流水线占地面积很大,而对于医院实验室来说,尤其是老医院的实验室,其空间面积有限,放不下。针对这个面积狭小的实验室,各个厂家主打生免级联流水线,尽管占地面积小,但功能强大,不输给大流水线,万泰小流水线被誉为“微而不凡、简易有道”,科华流水线被誉为“装得下”,值得注意是美康、科华、威高、康华、德祥前处理模块并联3200管的冰箱,直接颠覆了传统流水线的前处理在前、
分析仪在中间,后处理冰箱在尾端的物理空间布局的认知。
第三就是保持业绩增长:业内人员都知道,医院都在搞高质量发展和智慧医院建设,智慧实验室是智慧医院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,实验室流水线是实现智慧实验室的基础,也是各个IVD厂家必争之地,只有装上流水线,才能建立自己试剂的护城河,这样才能在集采的大环境下保障业务收入的不降低或者持平、增长。
国信证券预测,到2030年国产流水线带动的生化及免疫试剂产出将达114亿元,而“四同”政策推动的行业治理,将最终重构一条连接患者获益、医保可持续与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价值链条。
在集采的寒冬里,免费投放的流水线如同雪中埋下的种子—看似消耗能量,实则为下一个春天的收割蓄力。